創投觀點:【創投眼中的好CEO】系列文章二

知己知彼:出海闖天下前新創應該知道的事

 

許多人對於新創抱有不同迷思,例如因為工時長,所以是年輕人的專利。「創業是否受限於年齡,可能因地區、產業而異」Tina提出,如果是在中國做互聯網,因為步調快速且環境瞬息萬變,相對很吃體力且需要快速導入新作法;此外,東方的價值觀較為傳統,認為應該在年輕時就拚搏,而屆齡中年時則累積一定程度的財富與地位,所以中年創業較不受青睞。

 

然而Wretch分享道,美國創業成功的Founder平均年齡是47歲,反而年輕就成功創業的是少數,也正因為是少數,更容易被關注與放大。創業能否成功應把重點放回自身,年齡不應該是門檻、限制。中年創業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優勢,不僅具備豐富的產業經驗與人脈,更能抱持腳踏實地、思慮周全的態度,避免把創業理想化、浪漫化。善用過往的人生經歷,創造出產品、服務,進一步合理地解決這些懸而未解的問題。

 

Huang與Steven則補充,有些產業需要快速新收新知且即時做出應對;有些則仰賴深厚的產業經驗(i.e. 晶片製造),因此審慎評估要投入的市場是非常重要的,在創業初期,很容易用二手資料去猜測市場,但創業者唯有透過深入的實地考察,才能獲得深具價值的第一手資訊,進而成功說服投資人、打造脫穎而出的產品、服務。不論是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創業,要捫心自問對要投入的題目有多少程度的commitment、盤點能投入的資源,以理性的態度評估可行性。

 

如果從單一個體放大到群體,每個地區的創業者是否有所不同呢? 「每個地方的Founder所展現的特質深受當地文化與資本主義影響Tina表示,台灣因為募資相對困難,所以創業者傾向以穩健的方式把成績做好;而美國與中國兩者較為相似,因為市場大、資源多,創業者多具備敢做夢、抱持宏大的願景,希望在短時間內找到前瞻性的大市場並募資成功,爭取產業領導地位。

 

談完創業者本身,進一步談到在不同地區創業的環境現況。台灣近幾年的新創往外拓展版圖時,多往日本、東南亞跑,反而往美國、中國的比較少,而走向海外市場,通常需要透過投資人和董事的協助Huang表示,若以推展事業到美國為例,很容易因為文化隔閡的關係提高了門檻。例如在打造當地團隊時,第一步就要面對”The 1st hire is very critical”的挑戰,當地的負責人,除了要具備可信賴且能彌平因文化而造成與團隊的溝通落差,更要能協助創業者找出當地市場的切入口。

 

除了文化差異,美國在創業環境與台灣也有所不同。「在美國,稀釋相對少的股權就能獲得大筆的資金,因此對創業者較為友善」Wretch補充。此外,保護機制也透過投資人拿優先股,Founder拿大股(但為普通股)的方式,讓創業者與投資人都能雙贏。

 

「雖然每個地區的法規、市場機制不盡相同,但還是有共通的準則可以參考,就是董事會的架構要多元」Steven表示,董事會人選除了具備豐富的產業經驗,亦可安排獨立董事、甚或board observer等,以第三方且中立的態度提出觀點,當遇到衝突時,可以採納不同意見,進而找出最大公約數(也就是各方利益最大化),也能善用董事會的資源,放大這些資源對公司的助益!

 

觀看影片獲得更完整精彩的分享: 「年紀大會成為創業的障礙嗎?」「新創進軍國際的建議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