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時報/財經週報 專訪台杉董事長吳榮義

<台杉投資董事長吳榮義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副總編輯 魏錫賓專訪。暢談對台灣經濟及台杉的期待。以下為專訪全文及報導連結。>

 

自由時報〈財經週報-人物專訪〉台杉董事長吳榮義︰協助打造台灣經濟轉型的通道

自由時報記者  魏錫賓專訪

在大多數人選擇退休悠閒過活的年紀,他開始新的職業生涯。1939年出生的吳榮義在2005年跨出學術界後,先後被延攬擔任行政院副院長、證交所董事長等職位,2年多前又成為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董事長,近距離見證台灣經濟轉型的困難。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回顧個人經濟生涯,也暢談台商的性格及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。

從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吳榮義雖坦率地說是由聯考成績決定錄取科系,但他終身都是經濟人。1968年按成績分發至台大經濟系,在拿到魯汶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,就到中興大學法商學院(現為台北大學)經濟系教書,然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台灣經濟研究院工作,一生都浸淫在經濟學術領域中。經濟學雖被定義為選擇的科學,但對吳榮義來說,生命就像走在一條指標清晰的道路,或許時有彎曲,在分叉處卻從未有過抉擇的困難。

 

追求短期利潤    感嘆台商像遊牧民族

因為經濟研究是專業,也是主業。吳榮義說,1973年回台後,就一直觀察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,特別注意台灣從亞洲四小龍時期的快速成長,到後來的緩慢、停滯現象。他認為台灣經濟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「台灣的企業主缺少國家認同」,因為過去一直被殖民,做生意更強調短期利潤的追求,那裡能賺錢就到那裡去,未能把台灣當做基地。

「台商就像遊牧民族」,吳榮義感慨地說,最早到中國投資的台商只是將機器設備搬過去,利用便宜的土地、人力製造商品出口到歐美;那時到中國賺錢,不必產業升級、不必研發,也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。

他認為台商的性格形成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特色,雖然台商有彈性、有效率,但只能從過去代工,轉移至兩岸、東南亞投資尋找出口。從2000年起,不管是陳水扁、馬英九或是蔡英文擔任總統,都知道一定要提升技術否則沒有將來,只是都未能竟全功。

 

美中貿易衡突    台商提升技術好時機

「不過,現在是一個機會」。吳榮義指出,「美中貿易衡突是制度的問題。因中國的專制政體很難改變,這樣的衝突勢必持續。」最近美國提出「自由開放的印度—太平洋」(free and open Indo-Pacific)策略,日本、澳洲、印度都提出「印太概念」等類似戰略相呼應,歐盟也提議與日本連結,目的都在對抗中國一帶一路,希望建立開放、透明的國際架構,而台灣則被視為盟友。

「突破技術才能掌握市場」,吳榮義強調,「真正影響台灣經濟轉型的是美、日,配合國際情勢及台商資金回流,現在正是提升競爭力的契機。」

 

台杉協助轉型    邀集創投一起打群架

為了解決產業問題,蔡英文總統提出5加2產業,做為引領升級的指標產業。吳榮義指出,台杉由政府出資40%及民間資金60%組成,負有協助這些產業升級的責任,也因不必經過冗長的行政程序,投資比較有效率;雖僅成立2年多,已參股物聯網及生技各10個案子,從評估到注資,平均約需6個月。目前有兩案股票已上市,其中一家是在NASDAQ買賣。

台杉定位在純私人與純公營創投間,希望獲利之餘,協助創造國內創投生態圈。吳榮義說,做為國家級投資公司,要考慮對產業發展的貢獻,因此投資必先思考有利於產業結構、上中下游的關係,且一改過去創投有錢自己賺的態度,除了公開經驗,台杉還領投,邀國內創投一起跟進投資同一家企業,創造投資的乘數效果。

吳榮義表示,台杉現有的生技及物聯網兩基金規模合計約100億元,希望明年能倍數成長;不過,創投業是國際競爭,也是人才競爭,台杉現職員工大都具國際經驗,要找到足夠多適合的專才是一大挑戰。

 

喜歡教書工作    財經官員都出自門下

「培養人才、留住人才、吸引人才,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。」吳榮義指出,現在全世界最偉大的科技公司,都從矽谷出來,那個地方有3、40%外籍人士,法令不能太僵化,才能吸引人才;另外,應給投資新創產業的發起人有更好的稅賦優惠,且技術入股規定應更開放,才能像矽谷般活潑地發展。雖然現在政府都有在做,但幅度與速度都不夠。

長期教書,培養人才的經驗豐富,吳榮義也說這是他最喜歡的工作,包括財政部長蘇建榮、台經院院長張建一、政務委員龔明鑫、台灣中小企銀董事長黃博怡、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、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葉俊顯等人,都是他的學生。

 

養成早泳習慣    生活作息一向很精準

吳榮義說,自己的一生就是用心念書、考試、拿到學位,然後是教書、寫論文,參與政府工作,生活一向相對「精準」,因為有早泳的習慣,很少晚上工作。

青春有時是因某個人而存在或消逝。吳榮義早泳的習慣是在比利時留學時養成,當時生活單純做研究、寫論文,或照顧2個小孩,而學校游泳池走路不到10分鐘,就與太太吳林惠美每天一起去游泳,回國後數十年都是如此,約5點半起床後,兩人騎著自行車至中山運動中心游泳1個小時、1,500公尺。他說,因為是與太太一起去,所以都不能偷懶;不過,6年多前太太在晨泳時心臟出問題過世後,已沒辦法維持同樣的習慣了。

談到經濟總能侃侃而談,但私生活經常以爽朗笑聲帶過的吳榮義談起自己的生命歷程,似乎平淡;不過,那樣的情境,就像個別音符一一鑲嵌在生命的旅程中,連結起來就是獨特的歌曲,也像經濟學的數學公式背後,藏著各種解釋的可能。

 

報導連結:自由時報/財經週報 人物專訪